外贸商业竞争的变化
发布日期:2015-08-10浏览:3153
目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,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、货币安全和发行利益争夺、中国的出口导向在国际大环境下被迫转向、富裕国家逐步走向M型社会(中产阶级坍塌)、品牌企业的生存空间也骤然被大型零售商压缩导致OEM 企业日子更加难过(这为很多还想做品牌的企业泼了冷水,未来在外贸领域,针对欧美市场的ODM型企业可能比OEM, OBM的都好过,可能这个问题富士康想透了,所以富士康在海外从不推品牌;针对新兴市场鼓励可以先局部尝试OBM)。而商业模式的风生水起替代了以前对品牌的热衷,严格来说品牌的确只是商业模式的一种,而不是商业竞争的最高端。 这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商业的竞争开始进入新的层次:以前是生产的竞争,后来是营销的竞争,再到管理的竞争,再到品牌的竞争,再到人才竞争,现在是商业模式的竞争,是创新能力+资源整合能力的双重竞争。只有创新都不够,因为不容易模仿的创新毕竟稀少,如果没有商业模式对创新的保护,创新只是一个主意而已,甚至可能是深渊,因为被这个创意激发了激情,结果却栽进没有商业模式的陷阱。所以 “创新+障略”合璧才好在现在的商业中竞争。随着竞争的演变,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商业模式渗透,最后每个领域几乎都只剩下1-2家大公司,其他只能去为他们配套、服务,或者驻守某个利基市场,做个好的“小企业”。中型企业的日子反而最尴尬。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,微观处,我们的企业自己只有先管好自己,保住自己过了河。才好去谈社会责任、企业家责任。而没有创新、商业模式的保护、资源整合能力的配套,不要轻言做大,宁可先小而强。 按照目前我接触的外贸出口企业的情况和媒体的信息,我估计中国未来5年工资的确可能会翻倍(同时蔬菜价格至少翻一倍),年轻劳工更不好管理,汇率会至少升到5,退税可能不太会降,虽然中国的外贸出口总额也会提高,但更主要是价格提高而不是量提升导致。未来5年,还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将以ODM能力(宽泛一点说是技术与工艺能力,工艺改造能力、半自动化与自动化能力、模具开发能力、流水线设计能力、产品改良与制造能力、设计能力)为分水岭,缺乏技术含量的一部分企业逐步消亡,国外采购转移到印度、越南等劳动力廉价地区,一部分跨入中高端制造,替代德国造、韩国造和日本造。(虽然如此,我对中国未来反而看好,因为未来中国有制造业高、中、低端通吃的能力。至于就业问题,如果大学生愿意去制造业从技工做起后来发展成懂制造的工程师,其实也是条路径,而且前途反而会十分光明。相反我不看好继续做白领的大学生的前途,因为大城市的成本太高了,高到不幸运的人几乎无法承受。但幸运的人总是少数。) 前几天在新闻联播中又看到雅昌荣获多项印刷界的奥斯卡奖,我想这个企业已经过河上岸了,就是在印刷行业走华为路线上岸的。 这个给我们什么启发呢? 不技术,毋宁死?20年来,商业的最大推动力量是技术,而全球化虽然是巨大的驱动力,但没有互联网的技术支持,全球化的速度至少放慢一半! 未来的商业胜利者,不是技术胜利者,就是商业模式胜利者,似乎没别的路径了。营销和品牌已经退出重要位次。又回到了我以前杜撰的公式 企业利润率将=C*(工程师数量占全体员工的总数量OR 研发费用占总费用比例)+K*(谈判能力+客户关系管理能力),当然前提还有企业的正常需要的经营管理能力。 那么给出口企业建议是什么: 1. 是否定义和重新整理您公司的生产制造与工艺的技术路径,目前在什么层次,未来到什么层次,中间过程如何分解,如何层层递进; 2. 是否提高工程师的地位和待遇。如果公司的销售越倚重营销人员,未来的竞争力越弱;因为外贸领域,品质、价格、和交期是核心,没有一个与营销有关;营销和技术必须轮流作为公司的核心主推动力; 3. 企业要创新没错,但创新的智力资源、创新的制度在哪里?刘备三顾茅庐得到重大创新资源,上海每年邀请著名经济学家、世界500强高管等人士举行上海经济发展论坛获得创新智力资源;您的企业可不可以每半年开一次“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”,以低廉的成本获得高质量的建议呢?只是内部决策有时缺乏对外部行业的借鉴,不容易创新和突破。我注意到2010年年度中国年度营销的热词是“跨界营销”。 4. 您的企业目前的经营哲学是什么?是否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国际上的宏观环境?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。 本次金融危机2周年了,我们发现日子依然艰难。希望您的企业在金融危机5周年的时候,能说:虽然身边的企业一个一个倒下,但我们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商业模式,所以依然坚挺!